記得升上大三那年,面對再一年就要就業,憂心自己沒有專業能力勝任職場工作,最可怕的是不知道未來想從事什麼職業,開始感到焦慮、忐忑、慌張。相信這是普遍台灣大學生都有的感受,因此你我不孤單。有感受到焦慮是好事,代表我們正在為自己著想。不過,最重要的是付諸行動並找到方法「打破焦慮感」,因為它很可能在人生不同階段出來向你打招呼。
越害怕的東西,越要去接觸,讓它成為你的好朋友
我從高中開始是念文組,大學就讀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,兩者都屬於社會與藝文領域。大二曾到 flyingV 群眾集資平台擔任實習採訪記者,當時採訪類型可以自行挑選,絕大部分也都是以藝文類為主。背後最大的主因是「我害怕高科技、網路科技」,所以一直逃避,但從 flyingV 實習的經驗告訴我,網路科技將是未來重要的趨勢與職場能力,因此這股害怕的推力也讓我逼自己去填了報名資料。
當然,過了自己內心這關完成申請資料後,也開始擔心「資訊」種子欸,審查官會不會不接受我這種科系的人啊?(就是一個很愛亂擔心的人)我現在可以在這裡分享心得,代表科系不會受限啦!而且越特別的科系,反而越會受到注目,重點是有沒有把科系所學提煉出來與你想參與培訓的連結結合。
資訊種子所提供的「課程專案、企業參訪、海外交流」像是探索職涯方向的素材一樣,端看你怎麼去揮灑應用。原本害怕資訊科技的我,透過實際接觸與深入了解後發現,會害怕是因為我從未認真了解它。面對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人工智慧時代的進行,我不一定要像工程師會寫程式,但我需要會了解新科技的發展進度與知道如何應用。現在每天打開科技媒體閱讀已經成了習慣,不再害怕而是變得喜歡。
這個過程也讓我明白:「越害怕的東西,越要去接觸,它會帶給你從未看過的視野。」
要往哪裡去,得先知道現在在哪裡
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過程,要往哪裡去,得先知道現在在哪裡,才能設計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向。
那要怎麼知道自己「現在在哪裡」呢? 現在最大的體悟就是「去做、去嘗試、去聊天」。在這一年中,將會有大量與另外 34 位跨校系夥伴相處的時間,可以穿梭在不同人的人生故事中,擴展看待事情的高度、深度與廣度。 當然,背後也意味著在團隊合作過程中,將會有與夥伴價值觀與做事方式相佐,甚至產生衝突的時刻。此時,是最好了解「現在在哪裡」的機會,我們更能清楚看見哪裡不足。同時,每個人擁有不斷試錯的權利,只要有跌倒後願意再站起來的骨氣,這裡的好環境、夥伴與學長姐絕對會盡全力幫助你。
曾經我是一個個性很急、只顧專案品質不顧夥伴感受的人,那讓我不只在資訊種子的團隊合作中跌倒,也使我的人際關係變糟。最令我驚訝的是,資訊種子的夥伴與學長姐不是數落或批判我,而是傳達我的方式哪裡不好,表達那會令他們感到受傷,甚至教我如何變得更好。他們其實沒有義務要告訴你,但他們願意,因為希望一起前進。現在回頭看參與資訊種子的這段時間,最大的改變莫過於:「從著急想變強,到懂得靜下來認識自己的缺與好,還有學會把夥伴放在心上。」
參與資訊種子成為我這輩子最重要的決定
參與資訊種子從學員晉升為課務,再從課務進入校友會培訓課務。過程中的角色從 taker 變 giver,使我對認識自己、自我領導力、團隊合作、專案管理能力、資訊科技敏銳度都能夠高度掌握,也因此畢業後獲得肯定,加入全台最大的群眾集資顧問公司 - 貝殼放大,擔任眾力加速器育成計畫營運專員,能更有自信與擔當地去完成公司指派給我的任務。
除了軟硬實力的成長,我也同時擁有 34 個一起成長的夥伴,可以打屁聊天、也可以坐下來與你認真討論有趣的計畫,更重要的是在最需要支持的時候,他們願意花時間交心地陪伴著,給你建議與鼓勵。出社會後,無論在心靈或是工作上,這成為我非常重要的人際支持網絡。
去做,然後準備好自己,擴大更多的選擇,是打破焦慮最好的方法。我運用資訊種子提供的「課程專案、企業參訪、海外交流」拓寬視野學習,並與另外 34 位戰友一起認識自己、增強職場實戰力。
你害怕又或者是想挑戰想改變的是什麼呢? 如果你認為在資訊種子能夠帶給你改變,歡迎你的加入!